中新網2月26日電 國新辦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有關情況做介紹。他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萬家。
王志剛指出,“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科技體制和治理改革更加深化,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形成了科技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力支撐的局面,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在以下六方面比較突出。
一是系統推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建設13個應用數學中心。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等方面取得原創成果,高速鐵路、關鍵元器件和基礎軟件研發取得積極進展,涌現了“嫦娥五號”“奮斗者”號等一批國之重器。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一批企業牽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二是全方位推動科技成果進入經濟社會主戰場,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重大專項引領重點產業跨越發展,移動通信、新藥創制、核電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為5G規模化應用、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加快應用,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萬家。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1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等推動形成一批創新增長點、增長帶、增長極。科技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全覆蓋。2020年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16.7萬人。
三是統籌提升科技人才隊伍的規模與質量,形成人才快速發展“新態勢”。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超過480萬人年。國家科技計劃、重點實驗室加大對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物理學菲列茲獎等國際重要獎項。實施統一的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和簽證制度,辦理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近65萬張。
四是深化重點領域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創新創業“新生態”。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開放共享等初步實現改革目標。推進“揭榜掛帥”首批試點。設立科創板,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連接通道。實施科研人員減負行動,“破四唯”在重點領域全面展開。落實關于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等系列文件,科技界作風學風出現積極轉變。
五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科技開放合作邁出主動布局“新步伐”。與多個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8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建設33家聯合實驗室。打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經費過境港澳的全流程。
六是迅速開展新冠疫情科研應急攻關,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作出中國“新貢獻”。動員全國科技系統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設備和試劑等方向開展抗疫攻堅。一周內完成病毒基因測序、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上市。疫苗研發5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7款進入Ⅲ期臨床,4款獲批附條件上市。11種藥物或治療手段進入診療方案。參與世界衛生組織10個工作組,與美、歐、亞、非、拉美、加勒比等國家開展科技抗疫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國方案。
此外,王志剛稱,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方面,我國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還不到位,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生態改善、國家安全保障等對科技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科技發展的前景和空間是無止境的,對科技創新規律性的認識和對科技創新滲透性擴散性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還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斷努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撐引領能力,并力爭為全球科技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中國成果。
王志剛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將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科技自立自強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支撐作用,以優異成績為建黨10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