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地方石化行業發展亮點紛呈、可圈可點。山東、浙江以轉型升級為抓手,繼續保持穩健的發展勢頭;河北、江蘇加大安全環保監管和投入,安環水平再上新臺階;福建緊抓海峽兩岸深化合作新機遇,加大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產業實現由“重”變“輕”;陜西則利用資源稟賦優勢,聚焦能源化工,實現了從低端向中高端的華麗轉身。
山東 高質發展步伐堅定
作為化工大省,山東省以轉型升級專項行動為抓手,查隱患、強整治,促轉型、謀發展,“十三五”期間,石化行業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安全環保治理取得新跨越。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全面加強安全環保治理,強力推進“大快嚴”行動,深入落實“八項斷然措施”,著力整治安全隱患,加快58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深入開展危化品運輸車輛專項整治,組織全省化工園區應急救援隊伍技術競賽。同時,加快完善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對手續不全的化工企業依法依規進行分類處置。通過集中整治,化工行業安全環保形勢持續向好,全省化工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逐年大幅下降,2019年同比分別下降41.7%和50%;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分別下降54.5%和57.1%。
高端化工產業發展再創佳績。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編制實施《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完善“6個1”推進體系,設立產業基金,構建“1+3+2”高端化工產業發展格局;建立“四個一批”高端化工項目庫,實施項目340個,總投資5930億元;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推動一批科研成果在該省落地轉化,化工企業發展質效顯著提升。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8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4.6%,占全國化工行業的17%,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化工園區集聚效應再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山東出臺化工園區認定管理辦法,以山東省政府名義認定公布了75個化工園區、10個專業化工園區和125家重點監控點,化工園區數量壓減58%。同時,加快園區認定問題整改,園區產業承載能力有效提升;制定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加快省級綜合數據管理平臺建設;出臺化工投資項目管理規定,引導化工產業向園區聚集,化工企業入園率由不足20%提高至34%,園區產值占行業產值比重達到70%,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山東嚴格落實焦化清單管理和“以煤定產”措施,壓減焦化產能1396萬噸;加快推進地煉企業產能整合,10家企業簽訂協議,整合產能2790萬噸,推動裕龍島煉化一體化一期2000萬噸/年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化肥、氯堿、輪胎行業高質量發展,壓減合成氨產能80萬噸,13家氯堿企業噸堿能耗達到國家先進值標準,推動斜交胎落后產能退出,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江蘇 調整蓄力煥發新顏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嚴厲約束環保巡查力度,江蘇化工行業增速出現由升轉降的放緩跡象,整體發展以“調整”為主基調。特別是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江蘇抓住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和園區化發展,持續推進整治提升并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區域發展調整, 特色產業集聚。“十三五”期間,江蘇化工整體發展以長江為中軸線向蘇南、蘇北兩側延伸,重點強調“兩帶”:沿江區域化工產業帶重點建設石油煉制及石油化工、原料多元化烯烴和芳烴產業,沿海區域化工產業帶重點延伸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污染小的高端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及復合材料、新型生物材料和化工節能環保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集聚特色;重點優化“兩基”——連云港石化基地、南京石化基地,加快實施產業升級,轉移或關閉部分粗曠型中下游深加工項目,為發展高端產品先進制造和研發騰出空間。
產業結構調整,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隨著中海油(泰州)石化煉化裝置的建成投產,精煉石油產品制造業比重提高了5.22個百分點。同時,合成材料制造業由于各地大力推進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占比也提高了5.13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江蘇化工行業持續開展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淘汰管理能力弱、安全環保風險不可控的企業或裝置,通過強基礎、補短板持續改造完善企業安全、環保基礎設施,提升企業安全環保管理體系與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化工行業共有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達標企業1595家,一級達標企業4家。同期,逐步樹立了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索普、奧克化學、靈谷化工、南通江山等一批企業先后入選為全國石化行業綠色工廠。
產業園區調整,安全環保優先。江蘇高度重視化工園區安全生產整治改造,化工園區數量也隨國家政策逐漸壓減,這一趨勢在2019年江蘇響水爆炸事故后達到高峰,并接連推出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百日攻堅行動等,對園區、生產企業實施“一園一策”“一企一策”評估論證,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等14家園區被認定為化工園區,宜興市新材料產業園等15家園區被認定為化工集中區。
此外,江蘇化工園區責任關懷工作推進扎實,一批園區被命名為全國特色化工園區,并位居前列。
創新驅動調整, 推動產業鏈高端化。十三五”以來,全省化工企業取得中國、國際PTC授權發明專利2000余件,獲得國家、省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近200項,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余家,新建國家與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400余家,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極大增強。
陜西 能源化工邁向高端
陜西集煤、油、氣、鹽等多種礦產資源為一體,這種資源稟賦在國內十分鮮見,發展能源化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十三五”期間,陜西石化行業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和轉型升級,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油氣當量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2019年能源化工產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
一批大型煤化工尤其是現代煤化工項目相繼建成,成為國內最大的蘭炭、甲醇、煤制烯烴生產基地。同時,推動能源化工向下游高端化、精細化延伸,努力構建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園區化支撐大項目引領。“十三五”期間,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00萬噸/年煤制油、神華榆林化工公司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陜煤蒲城70萬噸/年煤制烯烴、延長石油延安煤油氣綜合利用、陜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50萬噸/年煤焦油深加工多聯產綜合利用等項目先后建成投產。到“十三五”末,陜西煤制甲醇、煤(甲醇)制烯烴(MTO)、煤制油年產能分別達到520萬噸(不含MTO配套的甲醇裝置)、450萬噸、350萬噸(含煤焦油深加工裝置),省內煤炭就地轉化率超過28%。其中,煤制烯烴規模居全國第一。
此外,陜西納入國家多項“十三五”專項規劃的幾個重大能源化工項目,如神華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陜煤1500萬噸/年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示范項目等。這些項目多集中在榆神工業區、榆橫工業區、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產業園區等,加快能源化工項目建設成為這些園區“十三五”發展的主旋律。
高端化延伸打造全產業鏈。在大力發展煤制油、煤制烯烴、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等現代煤化工的同時,陜西加快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化、精細化、終端化延伸,開發下游高附加值產品。比如恒力集團2020年在榆林落戶并啟動新建的煤化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實現從煤制烯烴、芳烴到精細化工、PTA、聚酯、化纖和紡織新材料加工深度一體化發展,將形成“從一塊煤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陜煤榆林化學公司投資千億元的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可生產幾十種下游化工產品,實現煤炭資源與高端制造產業銜接;未來能源公司依托低溫費托合成技術優勢,2020年10月建成投產10萬噸/年費托蠟精加工項目,生產出國內其他煤間接液化裝置無法獲得的115℃高熔點蠟,可應用于化妝品、食品等高端領域。
技術創新驅動搶占行業制高點。陜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源化工企業和科研院校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加強原始創新,“十三五”相繼攻克煤油氣綜合利用、煤間接液化、煤制芳烴、粉煤熱解、煤油共煉、煤提取煤焦油與制合成氣一體化、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等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突破煤化工與石油化工耦合發展的技術瓶頸,并加快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其中,煤制油技術路線在國內最為齊全。
浙江 民營企業擔綱重任
整體來看,“十三五”的這五年,是浙江石化行業大力推進產業鏈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布局優化和促進企業創新力提升并取得了明顯進展的五年,為“十四五”進一步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布局更趨合理。“十三五”期間,國內最大規模的寧波鎮海石化基地(含拓展區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其中,舟山綠色石化基地一、二期項目建成投產,鎮海石化二期擴建工程開工在即。以大煉油大乙烯為龍頭,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專用化學品,化學制品協調發展的石化工業體系已基本建成,實現了從化學工業到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的轉變,從以傳統精細化工產品為主向基礎原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的石化產業鏈延伸。
期間,浙江省著力推進臨港石化產業發展,構建沿江、沿海石化產業帶,積極引導內地石化企業進園入區,實現區塊布局,集聚發展。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大榭開發區、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等一批重點化工園區已邁入全國先進化工園區行列,石化工業園區已成為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引擎。
二是綠色發展成效顯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浙江石化工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緊緊抓住節能、減排和資源利用三大環節,積極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節水和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等技術和裝備,提高中水回用、能源梯度利用、低品位熱能再利用的推廣面和普及率。中石化鎮海煉化、逸盛石化、萬華化學等一大批石化企業的單位能耗處于國內行業領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寧波石化經濟開發區、嘉興新材料園區等一批園區入選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此外,通過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制,浙江石化工業企業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相關企業已掌握重油加氫裂解、芳烴重整、烯烴制備分離、烷烴脫氫、乙烯氧化等重大煉化一體化中的全球一流技術。在精細化工領域成功開發和推廣關鍵共性技術,如連續管道化硝化技術、塔式定向氯化技術、微通道反應技術等。
三是民營石化取得突破性發展。“十三五”期間,浙江省民營企業一躍成為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中的中堅力量,成為省內重大煉油和石化項目的投資主體和建設主體。其中,榮盛集團聯手衛星石化、巨化股份投資建設國內最大規模的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恒逸石化已建成40萬噸/年己內酰胺項目,在國外投資建成了文萊重大煉油項目,影響海內外;衛星石化的丙烷脫氫延伸發展丙烯酸(酯)系列產品;華峰集團開發的己二酸延伸發展聚氨酯系列產品等,均成為民企助力發展石油和化學工業的亮點。
河北 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十三五”以來,河北石化行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戰略,使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穩中有進。
在石油化工產業體系方面,河北形成了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農用化工等十幾個門類較為完善的體系,部分產品產量在國內名列前矛,有的躋身于世界名牌并具有較高信譽,成為“名副其實”的化工大省。
在石化行業集約化方面,形成比較成熟的幾大板塊,如四大石化基地:石家莊循環經濟化工園區、滄州臨港化工園區、任丘石油化工基地、曹妃甸石油化工產業園;四大煤化工基地:邢臺、旭陽、唐山、邯鄲;“四大鹽化工基地”寧晉鹽化工園區、滄州大化基地、冀衡集團基地、唐山三友基地。
在安全環保方面,全省石化行業安全環保意識有了空前提高,安全環保投入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95%企業實現環保達標排放。
項目建設方面,華北油田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開車成功,石煉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投產,鑫海、中捷、新啟元油品加工項目成功投運.....隨著一批新建、續建項目投產見效,年增銷售收入近百億元。
“十三五”時期,河北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較大新進展。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新的技術生產力不斷成為主要角色,特別是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部分精細化工、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開始走向市場,補短板取得成效;產品質量升級邁上新臺階,涌現出一批省質量獎企業、省質量效益獎企業、省名牌產品等,為推動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石化園區建設進入快車道,在循環化、規模化、規范化和集中可控化方面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滄州臨港、曹妃甸、任丘和石家莊四大化工園區借京津冀、環渤海一體的東風,近年來發展令人鼓舞,有的已成為全國重點石化基地。
不僅如此,河北石化產業產品結構精細化率和新產品比例不斷提高,步入良性循環發展之路。以高端基礎化學原料和精細化學品為代表的基礎化學原料、試劑、助劑等制造業占比由2015年的44.22%上升至48%;高耗能、高污染的化肥、農藥、染料等產品占比由2015年的10.85%以上降至7.5%以下。
河北石化行業綜合能耗和重點產品能耗同比持續下降,能源效率繼續提升。2016年萬元產值能耗0.34(噸標煤),同比下降5.3%;2017年,萬元產值能耗0.3,同比下降11%。2018年,萬元產值能耗下降13.68%;2019年,萬元產值能耗下降3.3%。
此外,河北整治散、亂、污企業365家,關閉、停產農藥生產(加工)企業上百家,淘汰落后低效高毒農藥幾十個品種,多家企業通過調整優化、重新組合,實現了清潔、環保、安全生產。
福建 兩基地一專區崛起
“十三五”以來,福建石化行業發展迅猛,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湄洲灣石化基地、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和福州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為重點的產業基地;通過引進落地申遠、永榮科技等項目,形成五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填補了CPL、PTA、PX等產業鏈空白。
在湄洲灣石化基地,經過近5年的發展,以福建煉化為龍頭的泉港石化園區目前已形成1400萬噸/年煉油、110萬噸/年乙烯加工規模;地處泉惠區的中化泉州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改擴建項目2020年9月20日一次投料開車成功,成為中化集團由煉油到煉化一體化轉型的標志,將重點發展高性能新材料、精細化工、化纖三大產業。
在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福建煉化緊緊抓住海峽兩岸深化交流合作新機遇,加快項目建設步伐。2015年底,福建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奠基;2016年,福建煉化與旭騰投資公司(臺方)合資設立福建古雷石化公司,共同建設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并完成工商注冊。
在福州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根據福州市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的千億級化工新材料專區”目標,“十三五”期間虹吸現象逐漸顯現,形成化工新材料產業集聚。園中的福建能源集團聯合中國天辰工程公司、福州耀隆化工集團、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公司等企業,實現園區建設整體推動,拉伸補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福建民營石化企業也強勢崛起。在剛剛發布的“2020福建企業100強”中,恒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福建永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分列第16、17位,2019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4.46億元和501.39億元。
曾經以“不產一滴油”而聞名的福建,如今已有泉州和漳州兩個億級石化航母,通過結構調整,產業規模由“輕”變“重”,行業涉及煉油、芳烴、染料、化纖、涂料、塑料、橡膠、輪胎、日化、氟硅等。
(本文由李文峰、翁國娟、張勇、劉樂平、趙晨光、李軍、羅阿華撰寫)